自我介绍
兰至面膜价格多少钱,微信咨询《bk4392》 直销,零售,批发,招代理,一手货源直供,现货批发零售广招实力代理,现货批发零售,接受代发!
随着北半球气温转凉,秋冬降临,欧洲多个国家单日新增病例持续创新高。在亚洲,印度、尼泊尔等国疫情让人担忧,而美国单日新增病例则一直在高位徘徊不下。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11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综合多方面因素,新冠疫情秋冬季反弹已经开始,第二波疫情的发作已拉开序幕。不过她也认为,随着人类应对新冠疫情经验的不断积累,死亡率已在下降,所以不必像第一波疫情出现时那么担忧。
杨功焕 资料图
第二波疫情已经开始
今年5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就认为,秋冬暴发二次疫情“基本上是肯定的”。而早在3月31日,美国顶级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就表示,美国新冠疫情可能在今年秋天卷土重来。全球疫情将在秋冬开始二次暴发已成为共识。
时间进入10月份,北半球气温转凉,欧洲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多个国家单日新增病例频频创下新高。法国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全国新增确诊病例20339例,单日新增病例首次超过2万例,为疫情暴发以来新高。俄罗斯媒体9日消息称,过去24小时俄新增确诊病例12126例,创疫情以来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最高纪录。匈牙利、罗马尼亚、西班牙、摩洛哥、德国、加拿大、印度、尼泊尔等诸多国家都陷入了疫情重新抬头,日增病例创新高的考验中。美国的单日新增病例虽有起伏,但一直维持在高位。
杨功焕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随着北半球秋冬季节的到来,第二波疫情已在全球发作。“新冠病毒的活性跟季度密切相关,秋冬气温下降,病毒活性升高,造成疫情在秋冬季节的必然反复。”
杨功焕解释说,年初业内一致预期,夏季气温升高,病毒就会“逐渐消失”,但事与愿违,美国在7月份的病例则出现了迄今的最高峰。除美国之外,当时,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在南半球包括南美洲和非洲国家;现在北半球气温下降,病毒活性增加,因此疫情在上半年的基础上还会加重。“这一直是业内专家对冠状病毒的共识,并不是经验推测。现在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欧洲,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的疫情近日又在加剧。”
杨功焕认为,目前,欧美国家积存的病毒量非常大,也是日增病例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原因是欧美国家日检测能力也在不断提升,造成报告确诊病例增加。但是综合各个因素来看,杨功焕认为,在疫苗还没有大规模临床应用的情况下,病例数不断升高,疫情二次暴发的趋势是必然的。
不必像第一波疫情那么担忧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追踪数据,截至北京时间11日7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达37077182例,死亡病例为1070990例。美国是全球疫情最严重的国家,确诊病例达7709628例,死亡病例为214305例。
杨功焕认为,全球累积的确诊病例会越来越多。但是也必须注意到病例死亡率在不少国家中却在下降。9月以来西班牙每日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量的峰值大约是第一轮疫情时的1.8倍,但新增死亡病例数量的峰值却仅有第一轮疫情时峰值的20%左右。美国的情况也同欧洲类似,从死亡率上来看,截止10月6日,美国所有确诊病例中,累计死亡人数占比已降至2.84%,不足第一轮疫情高峰时顶部值的一半。
另外,杨功焕认为,新冠疫情暴发已近10个月,人类在治疗新冠肺炎方面的医疗技术和经验也在不断进步和丰富。“各国日检测量在不断增加,新增病例中轻症患者不断增加,这也导致确诊人数在上升,但是死亡率却在下降。”她认为,确诊病例数不断升高,但是死亡率并未跟随上升,是第二波疫情的一个显著特点。她强调说,“加上医疗经验的增加,相对来说,第二波疫情引发的担忧没有第一波疫情那么严重。
虽然如此,杨功焕认为,全球疫情仍然在快速蔓延中,尤其是在欧洲各国,因此一定的防控措施还是必要的。“如果不隔离,传染就会蔓延下去。在疫苗还没有临床应用的情况下,隔离在目前的防控中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措施。公共卫生预防措施中,隔离始终是必须的。”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刚刚过过去的8天“十一”长假,全国共有6.37亿人次出游,而中国没有出现与疫情相关的紧急情况,也没有出现本土确诊病例。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认为“黄金周”是对中国疫情防控,特别是复工复产、恢复生活的一次“大考”。他指出,根据新冠肺炎平均潜伏期,从假日结束以后,还要观察大概10天左右,才可以做最后判定。
杨功焕认为,如果中国通过“大考”,至少说明目前中国的新冠病毒的数量已经很少了,未来也不会兴风作浪。吴尊友认为,只要人群当中没有病毒存在,人员密集也不会造成传染病扩散,采取防范措施也是谨慎防止出现意外。
杨功焕告诉《环球时报》,目前,中国病例数“起点”在全球范围内已经非常低,病毒的基础量也很低。“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意味着中国如不注意防控,病毒发作和扩散的风险仍然存在。”杨功焕认为,中国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一些必要的防控措施依然在坚持,而且疫情防控的意识早已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对的,一定要坚持下去。”
印度距离美国不远了
印度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700万例,仅次于771万的美国。
据印度报业托拉斯刚刚消息,印度卫生部11日称,该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700万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108334例。
印度报业托拉斯报道截图
据报道,根据通报,过去24小时,印度新增7438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死亡病例918例,这使得该国累计新冠病例达到7053806例,其中死亡病例达到108334例。
另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网站发布的实时疫情数据,截至美东时间11日0时23分,累计确诊数、死亡数均列全球第一的美国新冠累计确诊7717932例,其中死亡病例数达到214370例。印度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仅次于美国。
阿根廷首次批准转基因小麦种植、销售:可增产20%
转基因是一项大有前途的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可以提高多种农作物的产量,不过它带来的争议也不小。在小麦上,阿根廷日前成为全球第一个批准转基因小麦种植及销售的国家。此前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之类的,转基因小麦技术上没啥问题了,不过全球批准商业化的还没有,阿根廷是第一个,他们是全球第四大农作物出口国家,意义重大。
阿根廷批准的转基因小麦为HB4抗旱转基因技术的,由阿根廷生物技术公司Bioceres与国立大学和CONICET合作开发。
HB4转基因小麦的特点就是抗干旱,目前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干旱发生的频率也不断增加,导致小麦产量下滑,而HB4小麦在过去10年间的试验中证实可以提升20%的产量。
此外,开发公司还强调HB4小麦除了产量优势之外,还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小麦品种,并经过了严格的监管考验。
阿根图批准转基因小麦商业化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过最终效果如何还不好说,除了消费者的争议、认可之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巴西,因为阿根廷大部分小麦都是出口给巴西了,2019年45%的小麦是由巴西进口了,后者的态度也很重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华夏时报(记者张智 北京报道
猪价降了!
以往每到节庆,常常是猪肉价格攀升的时刻。但今年双节同庆,猪肉价格却格外显得疲弱。官方10月10发布的数据显示,“双节”期间,肉类价格基本平稳,尤其猪肉价格比节前一周下降1.0%。截至10月11日,各地生猪价格已经8连跌。
事实上,进入9月以来,猪肉价格一反此前回温的趋势,开始“跌跌不休”。今年9月下旬与中旬相比,外三元生猪均价降至每公斤33.7元,折合每斤16.8元,环比下降5.1%。
在中信建投期货养殖研究员魏鑫看来,猪肉价格连续下行,是受到供给面走强的影响。从8月开始,生猪出栏数量明显恢复,9月之后整体供给水平提升明显。这也是猪肉价格下跌的时间点。
按照农业农村部监测,8月全国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7%,已经连续7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1.3%;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3.5%,连续11个月增长,同比增长37.0%,截至9月28日,猪肉平均批发价为45.74元/公斤,较8月31日的48.42元/公斤,下跌5.53%。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北方地区生猪行业复产时间较早,规模企业产能恢复整体呈现向好态势。特别是9月开始,产能释放明显,不少养殖户二次育肥猪出栏增多,市场供应水平明显提升。
中信期货农产品策略组的报告也显示,进入8月后,由于高温天气因素,终端猪肉需求延续低迷,养殖端恐慌性出栏大量肥猪对市场形成冲击,且养殖企业为完成销售任务出栏积极,导致整体猪价高位下行。
与此同时,大量进口猪肉正在排队进入中国市场。今年,美国农业部多次宣布来自中国的订单利好:5月2日当周,中国买家向美国出口商发出了近半年最大的猪肉订单,规模达4万吨猪肉;8月20日当周,中国买家发出的美猪订单创下1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包括美国猪肉在内,进口猪肉量均明显攀升。今年前7个月,我国进口猪肉25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近140%。
此外,中央储备冻肉接连投放,也对猪价进行了一定打压。
不过,尽管猪价降幅明显,但相较去年仍保持较高水平。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9月份第4周,全国活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35.06元,比去年同期高27.1%。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54.12元/公斤,比去年同期高25.9%。
对于后期猪价走势,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疫情稳定防控提高了养殖信心,许多的养殖场从当初的恐慌、观望开始复养、增养。根据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情况以及养殖周期来推算,今年第四季度将是产能持续兑现期,供需关系将进一步得到缓解,猪肉价格不会高于上年同期。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金麒麟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持续稳健回升,供给恢复速率虽慢但已显著高于去年同期,生猪产业链供给持续回暖;同时,猪肉需求虽有所回升,但需求难以强于去年同期水平。
随着假期结束,动物检疫及养殖企业陆续复工,生猪供应或将持续向上。加上天气不断转凉,市场调运难度大幅下降,低价猪源会对高价市场形成冲击,预计生猪价格或仍保持下行趋势。
随着猪价的走弱,CPI或也将持续下行。
李超指出,猪肉价格下行,蔬菜价格冲高回落,对于CPI的拉动作用将逐步趋弱。9月强降雨和汛情等天气扰动因素消失,蔬菜生长、采摘和物流运输逐渐恢复正常,鲜菜价格开始从高位回落。供给有力保障,粮食价格保持稳定。这均会对CPI产生影响。多位分析师表示,CPI回到“1时代”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猪肉价格见顶回落,‘猪周期’已经进入下行通道。受此影响,食品项对CPI的拉动趋弱,非食品价格向疫情前水平收敛。预计9月份CPI环比增长0.4%、同比增长1.9%。”李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