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修正医用补水面膜哪里有《微信批发:bk4392》 直销,零售,批发,招代理,一手货源直供,现货批发零售广招实力代理,现货批发零售,接受代发!
近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学生发起一项名为“现在就退款”的活动,要求学校退还所交学费的15%,以补偿学生们因疫情升级而只能接受线上教学的损失。
是的,英国媒体最近和“新冠疫情”、“大学”相关,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就是“Refund”——退款。
英国疫情2.0 大学校园成重灾区
进入十月,全英约有200万学生开始了他们的大学新生活,其中既有来自英国各地的本地新生,也有远道而来的各国留学生。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四面八方,乘坐着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带着不够严谨的防疫理念,来到校园后不忘派对社交,在租住的公寓中又避不开和陌生的同学共用厨房和卫生间……
难怪一位学生家长直言,“看上去我的孩子像是不远万里来到学校就为了感染新冠病毒”。
截止到10月8日,英国130所大学中有80多所大学报告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共计超过6000名大学生和教职工确诊,更有数千人正因此自我隔离。
一时间,英国大学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曼彻斯特大学是中国留学生最集中的大学之一,也是英国疫情的重灾区,目前已有超过1000名学生确诊。总台记者联系到正在曼大读书的中国留学生,向他们了解学校应对疫情的措施。
商林煜是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三年级在读学生,听她讲述确诊人数飙升的英国大学是如何管理学生们的?疫情升级后授课方式改为网络教学,那学费能退吗?除了学费,为什么还损失了10万元人民币?
吴子杰是曼彻斯特大学航空研究院西北复合材料中心的研究员,作为一名在英国接受了八年教育、现在在带博士生和本科生的资深过来人,来听他一语道破“英国高校成为重灾区”的原因。
学生和学校各执己见,各执一词。为什么会这样?
9月初,英国每天的确诊人数是1000出头;
9月中旬,每日确诊人数为三、四千例;
9月底,该数字升至六、七千例;
10月初,每日确诊病例翻倍到12000至14000人。
短短一个月,英国每日确诊人数暴增10倍,且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
为了在疫情中坚持“营业”,同时保护学生的安全,学校不是没有努力过。
大家一定还记得6月份,以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为代表的英国大学纷纷表示,为保证留学生的安全,学校将租用包机飞往中国“亲自”迎接新生入学。
事实上,学校们也是这么做的。进入开学季,每天都有大批中国留学生飞抵英国各大机场。
学生到达后,一些学校专门安排了隔离住宿,还在学校里搭建了“新冠病毒检测中心”,随时为师生提供病毒检测服务。
为了尽可能保证学生们的学习质量,一些学校曾许诺“除了线上教学,将保留一部分面对面授课”。然而,自十月初校园新冠确诊数飙升以来,越来越多的英国大学已经宣布,将暂停所有面对面授课方式,全部采用线上教学。
对于违反隔离规定的学生,校方重则暂停其学业,轻则处以警告或50镑到500镑不等的罚款。
接下来,学校是否会让学生们回家接受在线教育?学生公寓里将如何避免交叉传染?学校是否会采取更强硬的措施避免学生们聚众社交?学生们是否会从无所畏惧变得人人自危?不得而知。
划重点:
英格兰北部地区是英国第二轮疫情的重灾区,其中曼彻斯特、利物浦、纽卡斯尔和利兹等城市恰好是学生们聚集的大学城。随着感染数字飙升,英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封锁措施,可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10月6日,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和纽卡斯尔四个英国核心城市的市长联名致信英国卫生大臣汉考克,称政府现行的抗疫措施“不仅没用、让人迷惑、还起反作用”,呼吁中央政府采取本地化抗疫措施,以降低目前急剧蹿升的感染率。
总台记者翻阅英国政府紧急情况科学咨询小组(SAGE)的会议纪要时发现,科学家们早在9月1日就向政府发出以下预警:
面对控疫情和保经济这两件事,英国政府一直在做艰难的平衡。英国疫情反弹让我们看到防控难度之大,简单的措施似乎很难控制到位。从传染病管控的角度,各个城市、各个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开,才能像其他部门一样回归正常。
开篇说到的学生们关心的“退学费”问题,英国政府网站上是这么回复的:只要学生们能接受到足够的、质量较好的网上教学,就不存在“退学费”的情况。
正如英媒所说,政府决定让学生们重返校园,但对于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却并没有计划。所以英国今年这学该怎么开?这题正忙着解呢,咱们拭目以待。
(监制 姜秋镝 总台记者 西佳 张赫)
来源 法治日报
记者 章宁旦
继在国内首家推行互联网仲裁后不久,广州仲裁委近日再度推出创新举措,制定并发布《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参考国际惯例简称为“广州标准”)。目前,作为全球首个互联网仲裁标准,作为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一大力举,“广州标准”已得到多家内地仲裁机构以及来自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的共同认可和推广。
据广州仲裁委党组书记、主任陈思民介绍,近年来,广州致力于积极探索“互联网+仲裁”工作,在运用专业能力和水平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不同带来挑战的同时,通过远程开庭审理,降低当事人因距离遥远而在争议解决时产生的高昂的交通、时间等成本。
时间、空间不同步这一现实困难,是导致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以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疫情的影响导致大量民商事合同的履行陷入困境,由此产生的纠纷亟待解决。作为传统民商事纠纷解决机制,仲裁的无地域性原本是其相对于诉讼的一大优势,但疫情下的人员流动限制,反而成为制约仲裁发挥纠纷解决功能的重要因素。
以广州仲裁委为例,其受理的案件中双方当事人均为广州企业或居民的不足三成,一方或双方当事人在外地甚至外国的则占到七成以上,现场立案和开庭不仅不便,而且存在疫情传播风险。
如何突破空间阻隔,既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又能迅速解决纠纷?以广州仲裁委为代表,海内外仲裁界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答案——推行互联网仲裁。
今年7月6日,广州仲裁委受理了一起标的超过百万元、涉及近30名中国员工的劳务合同纠纷。该案的被申请人系外资企业,是中国员工的用工单位,作为用人单位的申请人系中国企业,与被申请人签订了劳务派遣外包服务合同。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被申请人经营困难,未能按时支付派遣外包人员工资及申请人的劳务费,中国企业遂向广州仲裁委申请仲裁。受理该案后,广州仲裁委指定来自广东东莞的首席仲裁员陈锡康和分别来自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的仲裁员潘展鸿、温智谋组成仲裁庭。
尽管疫情防疫措施的严格实施让现场庭审难以开展,但考虑到疫情期间用人单位面临较大生产经营压力,部分员工甚至会面临待岗失业、收入减少等风险,7月30日,内地、香港、台湾地区三地仲裁员在网络远程视频的协助下,顺利了完成庭审,并根据查明的事实及法律规定迅速作出了裁决。据悉,该案裁决已于日前履行完毕。
通过“互联网+仲裁”的推行,这种通过远程开庭快速、便捷解决纠纷的案例在广州仲裁委俯拾皆是。《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10月,广州仲裁委启用了全新优化升级后的互联网“云仲裁”平台,新系统集网上立案、远程庭审、区块链存证、批量智审于一身,纯线上案件平均结案时间仅20多天,目前没有一宗案件被法院撤销或不予执行。今年以来,广州仲裁委受理案件12397宗,同比增长50.1%,其中近三分之一是通过网上立案。远程庭审处理案件460多宗,争议金额超32亿元。
“广州仲裁委率先探索并完善远程庭审等做法,符合拓展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时代大势,极大便利了当事人和仲裁员。”民法学专家王利明教授说,远程庭审非接触式的特性实现了不见面、不打烊,在落实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及时解决纠纷,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随着“互联网+仲裁”的成熟运用并取得明显实效,广州仲裁委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仲裁的长远发展,探索互联网仲裁裁决在不同法域的顺畅承认和执行,致力于制定共同认可的标准,开启“广州标准”的制定与实践。
“各仲裁机构在互联网仲裁的软硬件要求、程序设计、电子证据认证等方面没有统一标准,不同法域、甚至我国不同地区的法院,在进行互联网仲裁案件的司法审查时也有理解不同的情况。”作为研究制定互联网仲裁“广州标准”的智囊,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建认为,制定互联网仲裁标准非常有必要。
今年以来,广州仲裁委以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为技术支持,开始研究制定“广州标准”。据介绍,目前已经发布的是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的第一部分——“开庭庭审标准”,后续的证据认证、仲裁程序等标准已在研究制定过程中。
“开庭庭审标准”包括互联网仲裁开庭所需的硬件、软件、场地、数字安全等技术标准,旨在为互联网仲裁程序的合法性、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和文书质量规范性提供基础保障。
记者了解到,“广州标准”制定后得到了境内外多家仲裁机构的支持和认可。截至目前,已有多家内地仲裁机构以及来自新加坡、韩国、匈牙利、埃及、南非、泰国、墨西哥、伊朗、巴西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机构与广州仲裁委达成合作备忘录,愿意共同认可和推广“广州标准”。
南部非洲仲裁院主席Michael Kuper表示,南部非洲仲裁院与广州仲裁委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和计划,以推广“广州标准”为契机,南部非洲仲裁院愿意与广州仲裁委加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业务,推动国际仲裁的发展。韩国商事仲裁院主席申熙泽同样对广州仲裁委推进互联网仲裁的探索给予高度赞赏,表示将与广州仲裁委共同研究推进互联网仲裁标准建设,进一步提升合作水平。
广州仲裁委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广州标准”的推广,广州仲裁的知名度及影响力均有所提升,从2019年9月到今年8月受理涉外案件276件,同比增长了48.3%。其中,涉“一带一路”国家的案件占了八成。境外仲裁机构的认可也带来了境外仲裁员的认可,今年参与案件审理的境外仲裁员是去年同期的四倍。目前,广州仲裁委处理涉外仲裁案件的当事人已遍布六大洲,涉港澳台和涉外案件数量稳居全国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