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琳草堂械字号冷敷贴面膜拼箱价格《批发微信:bk4392》 面膜批发招代理,一件代发,无需囤货,一手货源直供,绝对绝对正品,无论自己用还是做代理,欢迎咨询,大家一起来挣钱!
美国东部时间10月9日,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发布了一份长达449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过去16个月对苹果、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的垄断调查,发现了他们都有着利用“致命收购”打压对手、收取过高费用和迫使小企业签订“压迫合约”的垄断行为,报告提出了一些反垄断建议,包括迫使科技公司分拆,实施业务结构等。
报告表示,虽然这些公司曾经也是“地位低下”、“斗志昂扬”、“挑战权威”的初创公司,并对社会带来了明显的贡献。但在多年的竞争中他们获取了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垄断型企业,并有着向美国过去的石油大亨、铁路大亨发展的趋势。
本期的智能内参,我们推荐这份反垄断报告,报告主要包括六部分,包括报告引言、数字市场的调查、背景、市场调查、推荐解决方案。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下美国政府对四家科技巨头的调查结果,其余部分可在报告原文中获取。
本期内参来源: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
原标题:
《Investigation of competition in digital markets》
作者: Jerrold Nadler 等
一、脸书Facebook
调查发现,脸书(Facebook)在社交媒体上有着垄断力量。其中,脸书手机app是排名第三的移动应用,在美国就有2亿用户,占美国智能手机用户的74%。旗下Messenger是第四的移动应用,在美国有1.83亿月活跃用户,占智能手机用户的54.1%。另一个旗下app Instagram排名世界第六,共有1.19亿用户,占智能手机用户的31.4%。
报告认为,Facebook的高市场占有率使得用户花在其应用上的时间远超其竞争对手,在2018年,社交媒体用户平均每天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为48.6分钟,高于Snapchat(21分钟)和Twitter(21.6分钟)。
由于进入市场的高壁垒,Facebook持续的高市场份额是其他公司无法与其竞争的。这些壁垒包括其强大的网络效应、对消费者来说高昂的交换成本和数据优势。
另外,报告认为Facebook采取战略收购和抄袭产品的方式扼杀了竞争对手。自从2004年成立以来,Facebook至少收购了63家公司,包括软件公司Instagram、WhatsApp、Face.com、Atlas、LiveWire和Onavo;虚拟现实和硬件公司Oculus。报告特别点名了Facebook与Instagram的交易,认为其为了消灭来自Instagram的竞争才将其买下。
2012年,一份Facebook准备的投资者陈述报告称,Facebook拥有“与其他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公司类似的持久竞争优势”。根据这份文件,Facebook在美国25-34岁的人群中拥有近100%的市场占有率。它在某些国家的渗透率也超过了85%。报告中还强调了一点,即在十年内,几乎不会出现可与Facebook竞争的企业。
最后,报告认为Facebook存在滥用垄断权力来消除竞争的行为。Facebook利用数据优势,甚至有时是用户私密数据来获得市场情报,来识别潜在的竞争威胁,然后通过收购、山寨或直接消灭的方式来抹除竞争。一旦占据主导地位,Facebook根据是否将其他公司视为竞争威胁,有选择地执行其平台政策。这样一来,在削弱其他公司的同时也为自己的服务提供了优势。
二、谷歌
谷歌一直是反垄断重点照顾的对象,其在搜索市场拥有者“压倒性”的优势。据公开数据显示,谷歌在美国搜索市场占有87%的份额,全世界份额超过92%。虽然这些年互联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桌面端走向了移动端。但谷歌仍旧保持了其优势。
报告认为,主要有两个因素使得谷歌免疫外部竞争:1、搜索服务器的高额成本;2、点击和查询数据的自我强化优势,让搜索引擎不断提高搜索结果的相关性。
考虑到谷歌的搜索算法已经通过数万亿次查询得到了改进,即使是一个能够确保必要的资本来大力投资计算基础设施的新贵也会发现自己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与此同时,网站所有者采取的步骤,以阻止非谷歌爬虫任务,创造一个独立的综合索引极具挑战性,如果不是有效地不可能。
另外,报告发现,谷歌通过数据盗用和自家优先两种办法确定其优势,通过从未经许可的第三方获取信息来改善搜索结果,从而维持其搜索垄断地位。在其他情况下,它在搜索中做了改变,以给自己的服务提供优势,并使竞争对手的产品处于不利地位。
当使用谷歌搜索时,它将自己的垂直内容或是广告置于突出位置,而不是更好、更相关的竞争对手的产品。谷歌的内部文件显示,谷歌调整了其搜索算法,以自动提升一些谷歌服务在竞争对手之上的排名。这使这些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考虑到用户点击列表的可能性随着排名的每一次下降而急剧下降,被谷歌降级的竞争对手的流量也大幅下降,而且这种效果在移动搜索中还会放大了,因为手机的小屏幕意味着在第一页显示的结果更少。而且,谷歌还利用安卓平台促使人们更依赖其产品与服务。
通过滥用第三方内容和对自己的垂直网站给予优惠待遇,谷歌滥用其在线搜索门户的权力,迫使垂直网站交出有价值的数据,并利用其搜索优势进入邻近市场。谷歌的行为既阻碍了竞争,也削弱了垂直提供商投资于新的创新产品的动力。另外,报告认为谷歌还提高了市场准入价格,降低了搜索质量。
三、亚马逊
亚马逊在美国在线零售市场拥有强大而持久的市场力量。该公司经营范围广泛,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电子、电视和电影制作、杂货、云服务、图书出版和物流B2C和B2B市场。亚马逊于1997年上市,但直到2003年才实现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亚马逊的商业战略一般都侧重于长期增长,而不是短期利润。亚马逊目前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之一,其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据说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除了亚马逊内部人士,该公司在美国电子商务市场的实际份额是个未知数,因为它不提供第三方其销售总额数据。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分析估计,亚马逊在这个市场的份额是38.7%。而另外一家市场调研公司Jumpshot则认为其份额是74%。另外,在美国市场,亚马逊还占据了超过一半的书籍销量和80%的电子书销量。
报告首先批评亚马逊的并购行为使得消费者在线购物时的可选择性变得越来越少,也使得其竞争压力逐渐变小。在过去的二十年,亚马逊收购了至少100家公司,尤其在近些年,其野心急剧膨胀。从收购直接竞争对手Zappos、Quidsi,到Blink等家居安全公司,亚马逊增加了大量客户数据储备来确保了其垄断地位。
另外,调查发现亚马逊存在恐吓其平台第三方卖家、强制仲裁、增加卖家费用、占用第三方卖家数据和捆绑自家广告的行为。
最后,报告认为亚马逊旗下的AWS(亚马逊云计算)服务也有着擅自挪用用户数据、阻碍创新等行为。
四、苹果
苹果是美国领先的智能手机供应商,占美国国内市场约45%,全球iPhone用户超过1亿。苹果的iOS也是两大主流移动操作系统之一。美国超过一半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都运行iOS操作系统。从全球来看,苹果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不足20%,在全球运行iOS系统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中约占25%。2018年,苹果卖出了第20亿部iOS设备,预计到2021年,苹果将卖出第20亿部iPhone。
报告对苹果公司的批评主要集中在App上。一般情况,苹果公司会抽取从其App store付费下载的app费用的30%,而对于app内置购买项目,苹果公司也会抽取30%。苹果会利用其对App store的控制力来排挤竞争对手,对于不听话的开发者,苹果会将其app从应用商店中移除,使其失去向iOS设备的消费者提供应用程序的唯一途径。
苹果在iOS设备上软件分销上的垄断地位,似乎使其能够从应用商店及其服务业务中获得超乎寻常的利润。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2017年制定了一个目标,即到2020年底,其服务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一倍。最终苹果公司在2020年7月就实现了这一目标,比原计划提前了6个月。
在2019财年,其服务业务占总收入(462亿美元)的近18%。近年来,服务业务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品业务,自2017年以来增长了超过41%。服务类也是苹果利润率最高的业务,在2019财年为63.7,在2020年6月结束时为67.2。
另外,报告还批评了苹果的Siri语音。苹果不允许竞争对手的数字语音助手取代Siri成为苹果设备的默认语音助手,在iOS设备上,用户必须下载与之竞争的数字语音助手应用程序,然后使用Siri来访问该语音助手,或者直接使用该应用程序。
此外,苹果公司不许第三方设备制造商安装接收Siri命令的的程序;只有苹果设备才能回应“嘿Siri”的提示。尽管第三方硬件制造商可以让自己的产品实现Siri功能,但控制智能设备所需的语音指令仍必须通过苹果设备(如iPhone或iPad)上的Siri实现。
智东西认为,虽然互联网公司对社会有着很大的贡献,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部分垂直领域的寡头竞争格局已初步凸显,垄断问题也确实造成了诸如产品质量下降、阻碍创新等危害。但一味地指责巨头们的种种行为为垄断似乎也是不对的,巨头们开发的大部分产品与服务的初衷相信都不是为了垄断,只是为了让这些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更好。
美国政府为了做实这些科技巨头垄断的命门,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有些理由似乎很充分,有些也有些荒唐。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让这四大科技巨头伏法,还要法庭的仲裁。而对于科技产业圈和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每个人有不同的判断。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崔笑天 北京报道
在医美平台上付费整容,平台可以全额补贴,你相信吗?
这就是武汉美美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美美咖”)的扩张路线,用户在线上支付医美项目后,可以分为36期,花费3年的时间,以金币补贴再提现的方式,拿回90%以上的钱。凭借“你整容,我买单”的宣传口号,这家小微企业在3年内迅速崛起,布局到线下17个省市,甚至自称为“医美行业的拼多多”。
不过,这么诱人的补贴模式却正遭遇兑付危机。截至10月8日,在黑猫投诉上,已有299位消费者投诉美美咖欺骗消费者、不履行合同返款等问题。这些消费者自从今年2月份起,就再也没能将补贴的金币提现。此时,距离美美咖成立还不满3年,这意味着,没有一个人能拿满美美咖当初承诺的全额补贴。
299位投诉者之一、家住重庆的皮皮(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自己于2018年10月、2019年2月,在美美咖上购买了两个医美项目,共花费68580元,更糟糕的是,她还在代理人员的劝说下办了网贷,结果现在“返的钱不到一半,自己的贷款又得还,还多出了1万块左右的贷款利息。”
这些投诉者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受到美美咖影响的人,范围还要大得多。记者加入的美美咖维权微信群,已有105人,几天来仍不断有新人进群,她们未返还的额度,大部分集中在1-5万元之间。而根据楚天都市报报道,2019年10月12日,“美美咖”APP已经吸引了超过440万用户注册登记,遍布全国17个省,资金量之巨可想而知。
10月9日,美美咖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回应称:“公司资金最近流转不开,补贴也暂停发放,公司后期恢复的时候补贴还是会继续发放的。如果客户等待不了,可以拿发放的积分(金币)去兑换商品、兑换医美项目。积分(金币)何时可以恢复提现还不好确认,要看公司的恢复情况,看公司项目进展怎么样。”
陷入“非法集资”质疑
詹女士常住武汉,这里也是美美咖总部所在的地方。她对本报记者这样形容美美咖的“全盛时期”:“2019年,那时身边有三个朋友都来向我推荐这个平台,他们之间都没什么交集,可见泛滥到什么地步。”
詹女士记得很清楚,她是在去年的“光棍节”11月11日入了美美咖的“坑”。“那天一个开美甲店的朋友告诉我,通过美美咖的平台去整容,花多少钱都会返还90%,分为36期在三年之内打到你的卡里面。这个朋友是他们的代理。”她说。
她形容自己“当时就像被洗脑了一样”,在美美咖平台上交了三个项目的钱,分别是割双眼皮、去眼袋、牙齿矫正,一共支付了62200元。算下来,每月可以获得1500元左右的补贴并能提现。
根据詹女士提供的美美咖用户合作协议,协议里将这笔钱定义为用户注册、消费并推广美美咖平台的“奖励”,按照用户首单、二单、三单、三单以后四个级别进行补贴。其中首单消费补贴最高,不仅可获得占用户首单消费额的90%消费积分(可提现积分),另一类是10%消费积分(不可提现积分),用户首单补贴的消费限额最高为10万元。
因为有上限,所以不少用户首单都会被劝说消费凑满10万元以获得高额补贴。以规定的36期计算,用户每期拿到的最高补贴为2500元。
高额补贴、分期返还的这种模式一度让美美咖陷入“非法集资”的质疑。对此,美美咖首席运营官邓志成在2018年7月自媒体“医美视界”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回应:美美咖的收入来源为B端整形医院的佣金和C端用户在美美咖商城购买生活美容服务及产品的消费收入。“这种概念和京东电商,美团团购,滴滴打车一样,只收取用户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佣金费,美美咖平台根本不存在吸收用户资金进行非法集资运作。”他称。
邓志成进一步解释,美美咖在创立之初推出消费者整形补贴的营销政策,主要是为了快速打开市场,获得第一批锁定用户,同时在这个阶段启动驻院体系,提升医美服务的品质,提高用户对美美咖的认可和忠诚。
对此,美美咖相关负责人回应本报记者,“这是一种经营模式,带一点集资性质。至于钱怎么返,这是我们公司自己的事。你要说它非法的话,肯定是不存在的。”
黑猫投诉平台合作嘉宾、天津啸宇律师事务所李华律师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美咖的业务模式与几年前“我的未来网”的业务模式很相似,如果美美咖的业务模式存在如下表现形式:借用合法的门店或平台的形式吸收资金;通过广告等形式向社会大众公开宣传;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或实物的方式给付回报。则相关司法机关有可能认定其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平台价格虚高几倍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陷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质疑以外,美美咖也被指平台上的医美项目价格虚高。
詹女士告诉本报记者:“市面上割双眼皮(价格)3000-8000元左右。但是我去了美美咖的合作医院武汉亚美医疗美容门诊部,他们的介绍人说(做)双眼皮是2万元,单项目价格最多相差七倍。”
“在亚美医疗店里有一张价格表,当时我要看但是店员不给我。他们其实也知道有差价,但是不想让消费者知道。”她说。
皮皮则表示,自己2018年10月在美美咖上购买了重庆亚美蜜园医疗美容门诊部的鼻综合项目,花了35900元;2019年2月又买了瘦脸针和溶脂针,花了32680元。记者在另一家第三方医美平台上查询,该医院的硅胶假体鼻综合项目仅售价4880元,经典膨体鼻综合7880元,耳软骨综合隆鼻13880元,与皮皮在美美咖所支付的价格存在差距。
美美咖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承认了价差的存在:“项目比外面是要贵一些的。因为我们有补贴,所以价格贵一点,客户也比较好接受。”
据一位消费者透露,当用户以虚高价格支付后,这笔钱会被美美咖、医院、线下代理三方“瓜分”,其中代理拿2成,医院拿到4-6成,余下的2-4成归美美咖平台。
而这些医美项目的质量也并不令人满意。“一般来说做手术后,假体是跟本体连在一起的,不会活动,我里面的假体是活动的。我联系了医院,他们说可以重新做一次,但是做一次就要疼一次,我也一直没有时间,就没去。”皮皮说。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美美咖上付款的用户,很大一部分实际手头并没有那么多钱,而是受高额补贴吸引,在代理的怂恿下借了网贷,背负上万元贷款。如今他们面临还不上贷的风险。“他们承诺可以通过36期把钱返还给我,我才去办理了网贷。”皮皮说,结果到现在,她还在通过马上金融和趣分期两个APP还款,而美美咖的补贴则在今年的2月份就停了。
詹女士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代理极力劝说她消费满10万元限额,但是她手头只有5万元。“代理说你可以先付5万块钱,剩余的那5万块钱的话,美美咖可以跟你走贷款的渠道,你可以用美美咖返的钱来还贷,自己只需要出一点点利息就可以了。”好在她最终并没有借贷。
隐秘的代理模式
在美美咖的急速扩张中,代理商的角色十分重要。“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交了5999元钱,都可以成为美美咖的代理,拉人在平台上消费,抽取20%的提成。”詹女士说。
实际上,5999元只是“入门”级别,美美咖的代理商分为4 级,各级代理都需要缴纳加盟费和保证金,级别越高,费用越高。
据媒体报道中的相关资料显示,这4级代理商分别是:美学设计师,需要缴纳5999元加盟费和2000元保证金;高级美学设计师,缴纳2万元加盟费与5000元保证金;总监,缴纳5万元加盟费与5000元保证金;总经理,缴纳20万元加盟费与1万元保证金。每名代理商根据业绩或者拉人入伙,都可以升级。
这听起来与传销模式十分相似。对此,美美咖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这个模式很简单,就是你帮我介绍客户,我给你奖励。这不存在什么传销。”
李华律师表示,《刑法》中对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有详细的规定。一般来说,相关人员以提供服务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其组织内部的传销人员在30人以上且层级在3级以上的,组织者或领导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一位消息人士在接受垂直自媒体医美深见采访时表示,美美咖的代理商遍布全国,可达到4-5万人。通过这种“拉人头”式的扩张,美美咖在2019年实现了将近10亿元的业绩量。
但到了今年2月份,无论是用户还是代理商,均已收不到美美咖的补贴或者提成。“我比较后知后觉,今年7月份才发现补贴的钱已经无法提现,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在2月份这个平台就已经提不出钱来了。算下来,我去年10月份付款之后,一共只拿到了三个月的补贴。”詹女士说。
她们的情况并非个例,在黑猫投诉网站上以及用户自发组织的维权群里,大家尚未拿回的补贴少则一万多元,多则四五万元。在补贴刚断掉的3月份,用户联系美美咖客服反映问题,询问解决方案。客服给出的解释往往是,4月及以后的补贴按照原业务规则正常发放,2月、3月补贴会根据系统开发周期逐步解冻并补发,目前正在排队补发的过程中。
代理商有着同样的遭遇。一位“总监”级别的代理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手中除了430多名客户,还有100多个下级代理商,目前自己和手下100多个代理商的保证金与加盟费都要不回来了。
对此,7月21日,美美咖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声明称:因疫情期间总体业务停滞三月有余,对公司经营产生较为严重影响,而近期有竞争对手借此“恶意进行网络攻击,拉横幅,唆使部分不明真相的用户,并在各种自媒体上散播谣言,造成用户恐慌,我司已向相关部门作出回应,并追究相关人的法律责任。”
美美咖表示:“公司不会宣布破产、倒闭,请各用户不要恐慌,我们将继续履行应尽社会责任和义务。”并就用户无法提现的金币与积分给出三个解决方案:一是用户可以以积分兑换医美项目;二是丰富线上商城商品服务目录;三是对于不想选择兑换项目和积分的用户,三个月内恢复正常业务。
美美咖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强调,公司仍处于正常运营状态,“如果有客户来找我们,我们会尽力帮他们解决。只不过有的客户对目前的解决方案不是很满意”。
不过,根据部分用户的反馈,无论是用积分兑换医美项目,还是购买线上商城产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虚高。对此,美美咖相关负责人回应本报记者,并不确认存在价格虚高,“因为我也没到别的地方去看过这些商品的价格”。至今,这些用户仍无法将美美咖发放的金币与积分提现。
对此,李华律师建议,用户可以采取向法院起诉和向公安机关报案两种方式维权,一般来说合同均约定了管辖的法院,其中一份《用户合作协议》显示管辖法院为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而合同的甲方为武汉美美咖科技有限公司,因此若以违约为由起诉,应该前往武汉相关法院;如果用户向公安机关报案,可以在自己属地的派出所报案。维权时需要准备相关合同、与美美咖业务人员的通话或聊天记录、用户的支付记录和美美咖逾期返利的记录等。
多个“美美咖”悄然兴起?
天眼查数据显示,美美咖是一家小微企业,成立于2017年8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在海南、济南、杭州、郑州等地控股16家子公司,总部位于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最终受益人为孙建新,持股比例达到62.31%。2018年5月,美美咖获3000万美元A轮投资,投资者未公开。
目前,美美咖已陷入9起法律诉讼,包括特许经营合同纠纷与网络侵权责任纠纷等,正在审理过程中。而美美咖的16家子公司,也有部分人去楼空。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户与代理商为拿不回的钱而焦头烂额时,多个与美美咖商业模式相似的平台却悄然兴起,有用户质疑他们是美美咖“换张皮再圈钱”。
比如武汉悦拼悦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悦拼悦美”)。天眼查数据显示,这家公司与美美咖同位于武汉光谷大道3号激光工程设计总部二期研发楼1栋1层,成立于2019年3月,由武汉达越科技发展中心持股75%。武汉达越科技发展中心也是美美咖的控股公司,其大股东与实控人就是美美咖的CEO孙建新。不过,2020年8月,悦拼悦美改为由自然人杨美丽100%持股,与孙建新脱离了联系。
有用户透露,有很多美美咖的客服,都转而到悦拼悦美工作。对此,悦拼悦美发布声明,称与美美咖“不存在任何形式和实质上的关联关系”。
另一家则是武汉如是美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如是美”),这家公司由原美美咖股东、湖北分公司总经理何成登创立,何成登如今仍持有武汉达越科技发展中心5.38%股权。
不过,如是美也火速与美美咖撇清关系,发布声明称“与美美咖与孙建新没有任何关联,同时双方公司也不存在任何股权投资之关联。”并强调“平台推出的‘积分颜值’是增加客户、机构和平台粘性的优惠举措,与美美咖此前推行的‘现金补贴’无任何相似和可比之处。”
对于美美咖与两家公司之间的关联,美美咖相关负责人回复本报记者,称并不清楚此事。